參與婚慶異化成為還人情債,原本的祝福功能在不斷弱化,“錢多情誼重”的隨份子心理有必要降溫了。
國慶長假是婚宴“井噴”的節(jié)日,只要去赴婚宴,禮金就是一個繞不開的門檻。近日,新京報對100名在北京生活或工作的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受訪者包括公務員、企業(yè)主、在京打工者和企業(yè)職員等。調查結果顯示,國慶長假期間,86%的受訪者收到了婚禮請柬,表達祝福的方式則都是送上禮金。而不論是環(huán)衛(wèi)工人掏出的50元紅包,還是企業(yè)老板6.2萬元的巨額禮金,這份“心意”讓近60%的受訪者感受到了壓力。
中國是人情社會,很講究禮尚往來,隨份子就是體現(xiàn)。不送不足以表露感情,送多了又招架不住,如此糾結的心態(tài),近年來愈發(fā)明顯。還有人調侃請柬就是欠條,結婚討債、已婚還債、未婚負債,辦不停歇的婚禮,你來我往的紅包,使得不少人與“紅包炸彈”可謂結怨頗深。
當然也有人算賬說,有送紅包的時候,自然也有收紅包那天,兩相對比其實也虧不了。這話看似可能不假,但這只關注了收支數(shù)目的平衡,卻忽略了隨份子過程中的不易。要參加扎堆的國慶婚宴,勢必影響到假日的休息,人不到只有錢到,分享喜悅與誠心祝福,就有了摻水作假的嫌疑。
這也是隨份子為人詬病的原因之一,參與婚慶異化成為還人情債,原本的祝福功能在不斷弱化,雖說禮尚往來有存在的必要,但達到為人情所累的地步,顯然也非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初衷。
相比而言,美國人祝賀新婚隨份子的方式,就值得借鑒:準新娘會在婚禮前發(fā)出“新娘登記單”(bridal registry),通知參加婚禮的親友、同事,請登記“認購”禮品,詳細目錄包括餐具、炊具、寢具、浴室用品等等,相當于大家?guī)椭棉k嫁妝。這樣既避免了重復送禮,也讓親友有了可選擇的余地。
國人“錢多情誼重”的隨份子心理,是時候有必要減輕一下了。輕松的禮尚往來,或許更有助于持續(xù)地維持關系,既利人也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