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立遺囑不訛人,能喚醒幾多扶起愛心?立遺囑不訛人,能喚醒幾多扶起愛心?
來源: 紅網(wǎng) 作者:徐云鵬 時間:2013-12-12 09:06
看到最近接二連三的扶起老人反被訛、老人摔倒不敢扶,聽到鋪天蓋地的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的討論,河南洛陽市有一位65歲的老人在網(wǎng)上果斷發(fā)帖立下遺囑:“不要追究撞倒我的人,他們不是故意的;要感謝扶起我的人,包括撞倒我的人,人家沒肇事逃逸就是好人;不要訛好心人,那是斷子絕孫的事。”還說重建互信互助的道德環(huán)境,老年人理應率先垂范。(12月10日中國廣播網(wǎng))
這是一位有道德、重品行、守信譽的老人,很值得人們尊敬與贊佩。但是,這個遺囑卻讓筆者覺得心里像打碎了五味瓶,不是滋味,也很無奈。按理說,面對老人摔倒在地危急關頭,其身邊的人應在第一時間里趕緊伸出援手將其扶起來,或者立即進行現(xiàn)場急救,這也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可怎么就硬是逼著老人到了立遺囑的地步?甚至讓老人發(fā)出“斷子絕孫”的毒誓,不知道究竟能喚醒多少人主動扶起老人的愛心?
近日,“四川達州3名兒童攙扶倒地老太被訛”、“浙江金華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鐘市民不敢扶”、“北京老外撞人卻誤傳倒地老人訛詐”等一連串事件,將公眾對“扶老人”的關注與討論再次推向新的高度。不可否認,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碰瓷”的人,萬一倒霉碰上了,花錢是小事,關鍵是心里窩火太憋屈,還得搭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就算老人不是“碰瓷”的,你總得好人做到底吧,打了120肯定得跟著把老人送到醫(yī)院,醫(yī)療費也得自己墊上,萬一遇見的是孤寡老人,將會攤上一大堆事??傊?,“扶老人”有著一攬子困惑,不是不想扶,而是真的扶不起。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以“如果遇到老人倒地,公眾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為題,通過手機騰訊網(wǎng)對139010人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顯示,55.6%的人選擇直接走開,23.4%的人選擇留下證據(jù)或找到證人后再扶,12.6%的人選擇撥打110并等待,僅有5.4%的人選擇毫不猶豫主動扶起來。87.4%的受訪者表示“扶老人”的道德焦慮在當前社會普遍存在,84.9%的受訪者坦言自己就存在“扶老人”的道德焦慮,扶不扶老人很糾結。
確實,在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問題上,人們普遍存在著道德上的焦慮——不扶,良心上過不去;扶,又怕攤事被訛惹麻煩。究竟是扶還是不扶,有時讓人非常糾結。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焦慮,反映出的是社會人際關系的惡化與社會信任紐帶的斷裂,這會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整個社會的運行帶來巨大成本。
就此,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倫理學研究室主任卞紹斌更是直言,當人們開始思考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的問題時,就表明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問題。因為一個有價值的道德行為應該是出于良知和義務的意圖,應該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甚至是面臨艱難、痛苦和困境依然執(zhí)著以求的。而當幫助他人需要計算成本利益,考慮利害得失時,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道德。如此久而久之,純?nèi)坏牧贾獙⒈幻杀?,道德原則將主要受制于功利的考量,人們將不再相信道德法則,最終是道德感的喪失、道德法則的瓦解和人際關系的冷漠。
其實,面對公眾“扶老人”的道德焦慮,毒誓沒人信,覺悟靠不住,良心難長久,而制度最具有根本性、長遠性和實效性?!安桓曳觥笔侵贫缺U蠠o力所致。彌補社會信任紐帶的斷裂,化解焦慮,離不開制度保障的堅強臂膀。完善老年人醫(yī)療報銷制度,建立老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設立公益慈善基金會,專門針對扶老人被訛的情況,提供法律援助和資金支持,從而減輕大家的顧慮,降低風險成本,也許才會真正是“冷眼旁觀的人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都還是會伸出援手的”。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