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根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陳忠實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孟冰編劇、胡宗琪導演、陜西人藝老中青三代實力演員重磅打造的方言版話劇《白鹿原》在中國劇院隆重首演,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演出,幾乎無人退場;演出謝幕時,掌聲歡呼聲如潮涌來。(3月14日《西安晚報》)
原來一直對方言版話劇《白鹿原》去外地演出的效果心存疑慮,現在看來,這個擔心純屬杞憂。這一點,你只要看看平時演出不多的中國劇院由于陜西人藝版《白鹿原》的到來而變得門庭若市、格外熱鬧,首輪三場演出一票難求、票房火爆,且劇場門口還出現了不少“黃?!钡纳碛埃椭浪圆恢嚵恕?/p>
這就讓人想到,陜西人應該用陜西方言——秦腔——講好本土故事(其他地方亦應如此)。以往提到秦腔,人們立馬與“吼”聯系起來,外地人以為陜西人唱戲就是吼戲。甚至有人將此列入陜西“八大怪”中的一怪——“秦腔不唱吼起來”。誠然,秦腔有高亢嘹亮的一面,但其“十三門二十八類”的角色分工,也說明了情感表達的細膩。再說,秦腔只是方言的戲劇形式,方言有著更大更廣的交流的空間。
方言雖然有不利溝通的缺點,尤其是北方人,他們將南方人說話稱作“鳥語”,就證實了南北語言交流的難度,也許這就是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原因。但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說一方話,這也是人類進化的結果。而且某些方言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很難在其他方言中找到對應的詞匯。賈平凹小說《古爐》中夜霸槽(書中人物)對自己同一派中的一個人說:“磨子(人名)要在,你能挽聯過他?都不要吃了,一塊到他家搜去!”,這里挽聯就絕不是治喪祭祀時寫的“挽聯”。同樣的,陜西人說的“摟住”也不全指“抱住”,而是一種修飾,是說一個人(意外地)“發(fā)財”了,“收獲”很大的意思。顯然,這些詞匯若用北京話讀出來,就失去了原本的生動,乃至會產生歧義。
幾年前,河南商報網有網友轉載了《河南話8級考試試題》,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后來微信朋友圈也有人轉發(fā)陜西話測試標準。這些都表明了方言的魅力。今天我們推廣普通話,也要對方言進行保護,因為這也是我們祖先的文化遺產。否則若干年后,方言就或許成了極少數人研究的對象,失去了應有的傳承。現在許多地方的電視增加了方言節(jié)目,國家語委也開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錄制“原汁原味”的聲音,其中就包含各地方言……所有這些都是對方言的保護。在這一背景下,各地更應用方言講好本土故事,使其在宣介當地時展現方言獨有的魅力。
?
?
?
相關鏈接:
《白鹿原》導演王全安因涉嫌賣淫嫖娼被警方拘留審查《白鹿原的故事》將拍英文版 集合好萊塢精英團隊張雨綺《白鹿原》造勢 話題人妻愛大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