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博物館里只要來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館成了游樂場,孩子進來追跑打鬧,大聲喧嘩”……近日,科普大V“@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的一條微博頗受關注。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發(fā)生在博物館的不文明現(xiàn)象的某種思考:現(xiàn)在的博物館是否已淪為另類的“兒童游樂場”?(5月18日中國新聞網(wǎng))
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有記者走訪了部分博物館,發(fā)現(xiàn)盡管有工作人員的不斷提示、阻止,但還是有兒童做出一些不太文明的行為:攀爬護欄、大聲吵鬧……甚至有的家長還主動抱起孩子去觸摸館中圍欄內(nèi)的模型。表面上看,打鬧嬉戲是孩子們?nèi)狈ψ灾屏?、活潑好動等特點帶來的必然結果,但在根源上,還是帶孩子參觀的父母、師長沒有做好相應的知識輔導與禮儀指南工作所致。
我們很多成年人可能都會有這種感覺,那就是去博物館前,如果不了解展品的大致背景,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去參觀時就一頭霧水,看完回來什么也不記得了。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需要在參觀前接受輔導了。如果沒有提前進行背景知識的補充,孩子到了博物館后根本弄不清展品的內(nèi)涵意義與歷史價值,自然也就把注意力放在打鬧而不是展品上了。因此,我們的學校、家長在帶孩子參觀前就要想清楚,帶孩子參觀博物館的目的是什么,不能為了附庸風雅而組織參觀,而要提前做好知識輔導,確保孩子去了能學到東西。
也只有做好了知識輔導,讓孩子對博物館的意義與價值有了大致了解后,才能讓孩子對博物館產(chǎn)生一定的敬畏之心,自覺約束自己在館內(nèi)的言行。當然,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成年人不斷地提醒和管束。這既需要學校和家長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就強化對孩子的禮儀教育,讓他們知道在公共場所破壞文明秩序的后果,也需要成年人在參觀過程中,不斷地對孩子的失范行為進行批評和糾偏。
熊孩子在參觀中的不文明行為,映射出家長、學校教育管理的缺位。對此,家長、校方應該多反思,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同時,博物館等公共場所,也可以增加一些約束手段來規(guī)范參觀者的行為,比如增加志愿者及工作人員的巡視、提示標語的設置等等。近日國家動物博物館在微博上點名批評北京一所小學,此后該小學道歉,并承諾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這就是一次很好的提醒與糾偏。只有把相關的配套工作做好了,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博物館內(nèi)的打鬧行為,確保孩子們在參觀中真正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