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負別人的孩子,自己就能從中得到快樂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張興利給出的一組青少年心理“抑郁”程度參數顯示,“欺負方”與“被欺負方”分別是316與414,雙方的“自我效能感”為262和105。這意味著,欺負人的孩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憂郁、焦慮。
近日,在由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暨心悅教育研究中心掛牌儀式上,張興利說,在校園欺凌行為備受關注的當下,這種行為背后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更加值得深思。
張興利調研發(fā)現(xiàn),在校園生活中,“起外號、罵人、取笑和諷刺”“社交排斥、交往排斥”“打、踢、推、撞、威脅”“散布謠言、讓他人排斥”以及“強迫要錢、拿走或損壞物品”等行為,是最容易導致“欺負”與“被欺負”發(fā)生的情形。而這些所反映出的均是青少年各種心理上的需要。
他說,青少年時期是一個“疾風暴雨期”,是大腦的第二個發(fā)育快速期,諸多表現(xiàn)行為的背后,多源于對于引起注意、尋求同伴接納、追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表現(xiàn)優(yōu)越感或者是興奮刺激的需要。對這些心理上的“需要”,必須加以重視,否則就有可能釀成“問題”。
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發(fā)布一個“令人震驚”的預測,即從2010年到2020年,全球兒童心理疾患將增長50%,成為最主要的致病、致死和致殘原因。而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年齡在14歲之前的,占50%。
在當天的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黨委書記喬志宏也提到,根據該院研究發(fā)現(xiàn),全國15%~20%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其中,留守兒童的情況更為嚴重和特殊,這一群體的焦慮感、抑郁感、孤獨感、自責感,均處于比非留守兒童更高的水平,其攻擊行為、違紀行為、品行問題也更為多發(fā)。也因此,對于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工作的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需要格外重視。(實習生鞏晨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
?
?
?
?
相關鏈接:
??陂_展冬令營公益系列活動 豐富青少年寒假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