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被宣布取締的非法社會組織都曾“招搖”多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為何遲遲沒能進入監(jiān)管視野?相關部門是真不知情,還是不想細究?取締非法社會組織只是第一步,今后更重要的是,在常態(tài)化、制度化、長效化的管理防治手段和機制上發(fā)力。
據新華社9月9日報道,北京市日前取締一家打著“國字頭”旗號的大型非法社會組織。該組織下設40家委員會,其中縣域經濟發(fā)展工作委員會就有20多個分會,其牌匾、網站等都帶有國徽,非常具有迷惑性,常打著國務院旗號到各地推廣所謂“精準扶貧創(chuàng)業(yè)項目”,騙取投資。
近年來,非法社會組織“比較忙”——公開資料顯示,僅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就已先后取締“全國綠色農業(yè)安全食品基地聯盟”“中央老干部健康工作委員會”“中國環(huán)境修復產業(yè)聯盟”“亞洲區(qū)塊鏈發(fā)展基金會”等多家非法組織;而去年,相關部門陸續(xù)公布過10批共1085家“山寨社團”。
非法社會組織分布廣、數量多,大量開展活動,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環(huán)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名稱相近的合法組織構成侵權。同時,對參與者、投資人也造成了不少經濟、商譽等損失,給利益輸送和藏污納垢留下了空間,損害并降低了社會組織的整體公信力,可謂貽害無窮。
非法社會組織打著各類旗號斂財,屢屢得逞,原因很多。從被騙者角度看,有的人是防騙警惕性不足,也有的人是確實有某種需求,比如需要某些證書、頭銜等。從非法組織本身看,有的是與一些單位存在不規(guī)范掛靠的情況,多了一層偽裝;有的是注冊地在境外,讓人覺得“洋氣”“高大上”,進而上當;有的是具有完備的“虎皮”,架構分支、“批文”“公章”、官網及兩微一端賬號等一應俱全,還有媒體幫其宣傳造勢,一些專家、個別地方領導為其站臺,當然,其中有些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利用了。
去年8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帶有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社會組織必須經嚴格批準。而現實是,冠以上述頭銜甚至“世界”頭銜的非法社會組織仍有不少在胡作非為。這說明其仍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間,也為目前的治理工作敲響了警鐘。
鏟除非法社會組織,需要多方合力,盡早發(fā)現并精準打擊。
對個人而言,要進一步提高警惕,充分意識到騙子有超乎想象的忽悠“本領”和套路;對相關部門來說,打擊非法社會組織,靠撒大網式摸排不現實,也不夠高效、精準,可以考慮在信息公開檢索和提高違法成本等方面加大力度。一者,很多人即便對一些社會組織有所懷疑,也往往查不到相應的權威信息或者不知道怎么查;二者,眼下,有關部門對沒有合法登記的社會組織多以公布名單的方式向社會告知,似乎顯得力度不夠,等“風頭”過了,一些人很可能“重打鼓另開張”。而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地方官員及專家學者作為知名人士,均“自帶光環(huán)”,有吸睛效應,更應該了解隨意為社會組織尤其是非法社會組織背書、站臺,可能面臨的風險和責任,因而要珍惜羽翼,謹言慎行。此外,暢通民眾舉報渠道也是實施有效打擊的重要前提。
值得深思的是,不少被宣布取締的非法社會組織都曾“招搖”多年,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為何遲遲沒能進入監(jiān)管視野?相關部門是真不知情,還是不想細究?取締非法社會組織只是第一步,今后更重要的是,在常態(tài)化、制度化、長效化的管理防治手段和機制上發(fā)力,鏟除其滋生的土壤。
進而言之,與非法社會組織相類似的,比如“野雞大學”、醫(yī)療廣告、山寨網站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監(jiān)管、打擊乏力的情況,所以才屢打不絕。只有在審批、抽查、懲治、追責等方面,都各司其職、盡職履責,切實分析問題,堵上漏洞,方能不給非法社會組織留下任何生存空間。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