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好像都在說“消費觀”這個事兒,無論是知乎上面引發(fā)熱議的關于“如何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好的消費觀是怎樣的?”的討論,還是諸如“小夫妻月花僅數(shù)百,曬賬單爆紅”還有“沉迷買買買,女留學生4年揮霍千萬”等這些“奇葩”社會新聞的涌現(xiàn),都不由得讓筆者作出思考:為什么如今大家會對自己的消費觀感到迷惘呢??
回想起孩提時代,我們對錢的概念就是,它好像能帶來快樂:買零食,買玩具,買漫畫……可能為了一款玩具,也可能是因為一本雜志或者大人眼里的“閑書”,去跟爸媽要錢,一般大人會一邊責備一邊從口袋里慢慢掏出錢來,還要讓孩子做點“保證”,比如考試拿個什么名次,又比如不要看那么多電視之類的。小孩子哪里會注意這些“承諾”,滿心歡喜地點著頭,一溜煙跑開去,沉浸在屬于自己的歡樂之中了。但長大后仔細回想,爸媽怎么會不心疼錢啊,自己都舍不得花,卻拗不過孩子的一再“哀求”。?
可是后來,大家都長大了,都變成了所謂的“大人”,有的人也嘗到了生活里的不容易,仿佛當頭棒喝一般,從此告訴自己一分錢也不能白花。有的人則熱衷于左右權衡,大凡買東西都問遍親友,最后還是不放心,干脆在網(wǎng)上開個帖子,再征求網(wǎng)友的意見,可是往往“東西到手,眼淚就流”。有的人在物欲橫流的大都市生活,見多了光鮮亮麗,感覺自己一貫保持的樸素不再可貴,反而有點羞愧,從此迷失在“隨心所欲”的各種揮霍之中……?
說到底,這種迷惘來自于“反差感”,是孩提時候耳濡目染之中了解的“經(jīng)濟情況”,與作為獨立個體進入社會后對“經(jīng)濟情況”認識之間對比產(chǎn)生的“反差感”,這也是每個人都必須要去面對的。但對于這種造成的“反差感”,筆者覺得不能完全歸咎于父輩在金錢上的教育,畢竟無論家庭收入還是物價,這十來年變化得很快,他們在教育的時候不可能會預先想到這些。再者,每個人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錢”的過程,同樣是一百塊的面值,至少在孩子和大人的眼里,它的內涵是不一樣的,孩子認為那可以換成快樂,而成為了大人,就不能一味只去追尋快樂,他必須得學會擔起責任,學會想到未來,學會克制——在“成長”之中感受到變化與迷惘,倒也是人之常情了。所以同樣的,對于“窮養(yǎng)”還是“富養(yǎng)”孩子,量力而行即可,誰知道下個十年又會怎么樣呢?他們有他們需要思慮的東西,也有他們內心認同的答案。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