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前唐棣爭榮茂拐下蘭芝競秀香
——“海南科舉第一人”張岳崧詩書門第傳德孝
高林祠堂。記者張杰攝
記者尤夢瑜 通訊員譚龍圓李靜
絕代探花郎,詩書顯德義。在清代267年科舉史上,他是海南唯一一位考中一甲的舉子。他工書能畫,被世人譽為“寫絕”,與“讀絕”丘濬、“忠絕”海瑞、“吟絕”王佐齊稱為“瓊州四大才子”。
張岳崧(1773年—1842年),字子駿,又字翰山、澥山,號覺庵、指山;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海南定安龍湖鎮(zhèn))高林村人。張岳崧自幼聰穎,嘉慶己巳年(1809年)舉人,十四年一甲第三名及第,官至湖北布政使(從二品)護理巡撫,為廣東四大書家之一。
張岳崧在任時整飭吏治,興修水利,提倡實學,倡導并協(xié)助林則徐禁鴉片;注重教育,主講多家書院,對廣東、海南教育貢獻影響深遠。他四次受到皇帝召見,主持編纂《瓊州府志》。張岳崧擅長書畫,也是清代知名的書畫家。
為學、為官、為人,一個“學”字伴隨張岳崧一生。而這其中,張氏家族以學為重、尊尚學問的家風對其一生成就功不可沒。在如此家風浸潤之下,雖張岳崧以“絕代探花郎”獨領(lǐng)風騷,但張家也絕不是僅出落了張岳崧一人。張氏良好的家風也為今日為官者、為學者提供了可鑒之處。
良好家風成就詩書門第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張基偉的妻子周氏在定安高林村誕下次子張岳崧。張岳崧自小就顯露出其在學習上的天賦異稟。五歲時,父親口授經(jīng)書,只需講授一遍,張岳崧便牢記腦中,七八歲時便可在叔父們面前背誦《項羽本紀》。
張岳崧自幼家境貧寒,父親張基偉為生計外出奔波,但即便是在“溫飽”都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張基偉還是堅持將十歲大的張岳崧送去幾十里外的瓊山拜師學習。天賦加之刻苦,張岳崧的才華在他的學業(yè)上盡顯,12歲應童子試,16歲時便入了縣學,隨后和兄長張岳元同時在縣試中考中秀才。
大才子聲名遠揚,29歲的張岳崧被選錄為優(yōu)貢生上羊城參加鄉(xiāng)試,擁有了入京到國子監(jiān)求學的資格。原計劃當年5月前至京師禮部報名,參加6月禮部在保和殿的朝考,但一來從海南島跨過瓊州海峽來到廣州,路途的艱辛已讓身子本就虛弱的張岳崧有些“吃不消”,二來想到家鄉(xiāng)老弱的父母,他根本不忍心向他們要進京盤纏,在廣東學政萬承風的建議下,張岳崧選擇在聞名遐邇的粵秀書院深造。
良師益友的交往,史書典籍的苦讀,3年的書院深造讓張岳崧在學業(yè)上有了更大的進步,嘉慶九年(1804)8月,32歲的張岳崧在鄉(xiāng)試中中舉。當他將這一消息告知父親時,年邁的父親只勸他心無雜念讀書趕考。承載著這份寄托,張岳崧順利抵京,但世事難料,這個在學問上一直學而有道的優(yōu)等生卻在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十三年(1808)戊辰科兩次落榜。家人的期盼與父親的鼓勵一直支撐著張岳崧留在京城。他利用做私塾先生的機會廣泛閱讀,文章、書法都愈加精深。
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帝在其50大壽之際特開恩科取士,這一次,37歲的張岳崧不負期許,一舉考中第一甲三名,人生仕途由此展開。
了解張氏家族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張岳崧的成就不僅是“天資聰穎”這樣的“偶然”,崇尚學習的家風傳承促其成為“探花”鋪就了“必然”。事實上,據(jù)張岳崧后人、現(xiàn)居高林村的張黨權(quán)介紹,在張岳崧前面3代里,張家就已經(jīng)出了8個秀才。
張氏自十九世遠祖宋代張有文被授任瓊山縣令,從福建莆田搬來瓊山府城甘蔗園村以來,世代綿延800余年。張岳崧先祖張宏范、叔祖張宏笏迫于生計遷往高林村,兄弟倆耕讀傳家,雙雙考上秀才。張岳崧父親張基偉(武癢生)同樣愛好讀書學習,寫得一手好字。
走進高林村里的張氏宗祠,一塊朱紅底色牌匾上題寫著“進士”二字,這塊牌匾正是后來張岳崧的次子張鐘彥在道光乙巳年考中進士所立。青山綠水,鐘靈毓秀,生活在鄉(xiāng)間村落的張家耕讀文化代代相傳,重視教育成為了家中不變的傳統(tǒng)。張岳崧在高林村的故居分為上衙和下衙,在其上衙中,有一株由張岳崧親自種下的含笑花,綠葉蔥蔥,生機勃勃。張岳崧種下它就是為了告誡家中子孫,讀書人要微笑有禮,對人謙虛。
如此家風成就二十世詩書門第,張岳崧親撰對聯(lián)“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載孝友家風尚冀熾昌光盛世;自閩而瓊而定二十傳詩書門第敢云閥閱啟高林”這幅對聯(lián)鐫刻在桄榔木上,由張岳崧親手懸掛在張氏宗祠內(nèi)?!靶⒂鸭绎L”,指的是周朝張仲的故事。張仲為周宣王的卿士,是正史記載第一個張姓的人,以敬孝父母友善兄弟著稱。
清廉為民贏得百姓稱贊
“相比明代海瑞為官‘清廉剛正’之極,清代張岳崧則為官‘本理德義’、才華‘嶺南奇才’、為人‘品行高雅’”,張岳崧后人、文化學者張昌賦曾在他的文章中寫道。
對于張岳崧的一生,《前湖北布政使張岳崧崇祀鄉(xiāng)賢實錄》對其學問及美德褒揚稱:張岳崧“學允儒宗,行為士表,誼篤倫常,孝友夙敦,至性功深,誠正操守,克紹先民?!窝攒残校Y坊表之鄉(xiāng)邦;茂德清操,樹儀型于名教?!?/p>
回顧其一生,他的為官之路與他的“學”密不可分。在中得探花后,張岳崧就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指派張岳崧主考四川鄉(xiāng)試,在此期間張岳崧公正嚴謹,為國選才,道光帝隨后便命他為陜甘學政,負責教育工作。張岳崧在西北一干就是三年,期間其興辦學校,培養(yǎng)士子。當時的張岳崧俸祿并不高,但他卻為了辦學貼補自己的收入,自費資助學生們讀書。當他卸任時,鄉(xiāng)親百姓聚在街頭為他送行。
道光十一年(1831)張岳崧赴江蘇任江蘇常鎮(zhèn)通海兵備道,治理常州與鎮(zhèn)江的水患。他時常前往一線,與當?shù)匕傩展餐?,常握著他們的手為大家鼓勁。正是因為這次治水有功,贏得民心,三年多后,張岳崧被道光帝任命為湖北布政使,負責當?shù)氐闹匾铡?/p>
道光年間,浙江一帶鹽務口吏治腐敗、軍船私帶嚴重,導致了鹽稅收入下降。道光帝派穩(wěn)重清廉的張岳崧出任兩浙鹽運使,整頓鹽務。走馬上任后,張岳崧號召各級官員做到“潔己勵俗,裁共億,革奢習,講緝私暢引之方,以振商力而清帑項”,要求官員首先自身要廉潔。在張岳崧整頓下,短短數(shù)月鹽務的風氣就有了很大改善,餉銀也籌措到位。
然而,曾處多個要職的張岳崧對自己的生活卻沒有過高的要求,為官數(shù)十年來不曾增置一分田產(chǎn),家中僅有幾間簡陋屋子。在張看來,房屋“僅避風雨,容膝可安”而已,無需豪華。定安縣儒學教諭宋夏在《前湖北布政使張岳崧崇祀鄉(xiāng)賢實錄》中稱,張岳崧“仕官數(shù)十年未嘗增置產(chǎn)業(yè),敝廬數(shù)椽足蔽風雨而已?!?/p>
在今天的高林村張岳崧故居中,傳說有一根由他本人親立的“耕讀柱”,也有人說是“悔過柱”,以此用來告誡后人世家不忘耕讀,提醒自己自省為官之道。
傳承德孝擬定《家訓十則》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張氏家族詩書門第的傳承正蘊含著深厚的德孝文化。
17歲時,張岳崧還在定安縣求學,為之后的考試做準備時,其母周氏一病不起。張岳崧為了照顧母親日夜操勞,絲毫不怠慢,長年累月,張岳崧不僅磨出了一手老繭,自己也感染了呼吸道上的疾病。在母親去世之后,悲痛的他還要在村中開館教書貼補家用。
嘉慶十六年(1811)張岳崧參加了例行的翰林院庶常肄業(yè)考試??荚囘^后其心里掛念老父親,想到自己在京多年卻從未返鄉(xiāng),便以父親八十大壽為由請假南歸,回鄉(xiāng)為父親祝壽。當他再次踏進高林村見到老父親時,張岳崧激動落淚。然而,正是在其停留期間,嘉慶十八年(1813)正月,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張岳崧不得不繼續(xù)待在家里守制三年。根據(jù)清朝的禮制,守制滿二十七個月即可當三年。期間,應鄉(xiāng)親家人邀請,為張氏修訂族譜,撰寫《張氏族譜序》。
在修訂族譜時,張岳崧還精心擬定《家訓十則》,“略舉十事,原本五常,既用自箴,亦以共勉”?!都矣柺畡t》內(nèi)容包括《官箴》《民則》《勸孝》等,體現(xiàn)了張岳崧重視教育對家庭的影響,從家庭內(nèi)的個人行為,到對外交往為官方面列下守則,將好的家風傳承下去。
?
相關(guān)鏈接:
海南蝶類家族增添新成員啦!“顏值”頗高?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shù)設計等作品,版權(quán)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quán),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