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日前在參加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舉辦的“CMRC中國經濟觀察”時預測,未來5年中國通貨膨脹的平均水平很可能下降到1%左右。
高善文表示,中國通貨膨脹的驅動機制和長期水平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因而討論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十分重要。他從農作物價格和農作物勞動密集程度兩組數(shù)據(jù)的相關關系入手,提出2005年前后中國農民工市場出現(xiàn)的民工荒大幅推高了農民工工資的增速,使2010年至2014年的通貨膨脹平均水平大概比前五年(2005年至2009年)高出100到200個基點,這一結構性的上漲與周期性無關,但直接影響央行的政策選擇。直白地說,過去五年由于農民工收入急劇上升而帶來的通貨膨脹水平整體上升,使央行的貨幣政策明顯趨緊,利率水平偏高,對整體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額外的收縮性作用。
展望未來5年,高善文預計,農民工與城鎮(zhèn)就業(yè)者的收入差距已經基本拉平,未來5年農民工工資漲速不會超過7%,中國的農產品市場也就很可能進入長期的熊市。他指出,隨著農民工工資漲速系統(tǒng)性下降,食品、消費品以及服務業(yè)價格水平的上漲速度將放緩。此外,中國的農產品市場很可能進入長期的熊市,這一熊市也許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不會結束。這兩種因素相結合,將使得未來5年中國通貨膨脹的平均水平很可能下降到1%左右。這一下降將會帶動利率水平的普遍下降,導致持續(xù)的外債去杠桿過程,產生比較長時間的系統(tǒng)性貨幣貶值壓力。事實上,這個過程已經有所體現(xiàn),今年8、9月份更是得到了急劇地放大。
除了貨幣政策,這一變化還會影響國際農產品和國際能源的價格變動,因為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國際能源市場總體來講存在很強的相關性。2013年以來,國際農產品市場開始進入熊市,而中國農產品市場卻繼續(xù)上升,兩者之間產生一個越來越大的裂痕,比如小麥市場、大米市場和玉米市場等。由此導致了國內進口量增長巨大,為國內的糧食生產和庫存管理帶來非常大的困擾。這將使得,未來5年糧食周期以及食品周期處在長期的下降通道之中,從而會進一步壓低通貨膨脹的水平。
?
?
相關鏈接:
25省9月CPI低于8月 通貨緊縮壓力向消費領域擴散?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