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史話 該山門始建于朱采時期,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祠堂規(guī)格高設(shè)計講究
蘇公祠堂是祭祀蘇東坡的核心建筑,古代祭祀蘇公的儀式都在這里舉行。
踏進蘇公祠,一尊蘇東坡塑像最是吸引眼球。而抬起頭來,祠堂中央的脊檁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旨·大清光緒十五年季冬月谷旦欽命雷瓊道嘉興朱采督建”。100多年過去了,大字仍格外醒目,墨跡沒有褪色,字字清晰依舊。其中的“旨·大清光緒”和“欽命”幾個字還用朱紅漆著重書寫,表明了該祠堂所祭之人身份的尊貴和規(guī)格之高,“朱采”用的也是紅字,表明建造者是何人。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給蘇東坡這樣的著名歷史人物蓋公共祠堂奉祀紀念,地方官員必須逐級上報,最后由皇帝親自批準(zhǔn)。祠堂蓋多高、蓋多少間,用多少梁架,甚至用什么瓦頂?shù)鹊榷加袊栏竦慕缍?,不可僭越?guī)矩,也不能降低規(guī)格。
蘇公祠堂坐西北朝東南,依河坡走向而建,建筑面積158.7平方米。大門和正堂都建在高臺之上,從大門到正堂,前低后高,逐級遞增。而祠堂的正堂,單檐歇山墻,前面無墻空敞,整個祠堂寬敞明亮。祠堂的屋頂上用灰布筒板瓦頂,滾龍琉璃瓦扣脊,龍首鴟吻,這也是祠堂規(guī)格較高的標(biāo)志。
據(jù)閻根齊介紹,堂內(nèi)的木構(gòu)架采用七架抬梁式,仍然遵循了朝廷規(guī)定的規(guī)格。椽屋分心用四柱,乳狀蜀柱,方板圓檁。堂內(nèi)除四根金柱外,每邊還各有四根圓木立柱,整個建筑共用16根圓木立柱,將屋頂高高撐起。這是中國古代建筑典型的“墻倒屋不塌”的木構(gòu)建筑,也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精華手法。它將承重中的梁架、蜀柱、椽檁等接觸部位,全都用榫卯扣合,可使整個建筑屋頂不用一釘一繩,就使各個結(jié)合部位牢牢地固定在一起,具有堅固、抗震的性能。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