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識魚茶是在一次朋友聚餐的時候。我對酸味本來就偏愛,對魚茶的酸味自然很快就能接受,特別是就著飯吃時,更是胃口大開。吃魚茶時味覺的奇妙變化使我想到了一個人生哲理。
?
魚茶不是茶。
第一次見識魚茶是在一次朋友聚餐的時候。席間朋友介紹,魚茶是海南黎苗族人的風味食品,因為不知道魚茶到底是什么東西,什么樣子,我不禁有些期待。
當服務員端上一盤白米飯拌魚肉,我內心的疑惑變得有些失望,不禁問:“這就是魚茶?”朋友中有吃過魚茶,并對魚茶的味道特別喜歡的,大贊魚茶的味道如何特別。有幾位和我一樣第一次見到魚茶的人,試著嘗了一口,直呼“好酸,好臭”。有人只吃了一點就不敢再伸第二筷了。有人卻一會兒喊著“酸和臭”,一會兒又說“這魚茶太好吃了”。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用湯匙舀了小半匙在碗中,再用筷子沾一點放到舌尖上。一股濃郁的酸味迅速在口腔里漫延開來,簡直酸到了骨子里,酸中還透著一股臭餿味。正在想怎么這么難吃時,舌尖上的味蕾卻突然如同起了化學反應似的,酸臭過后淡淡的清香,一點一點慢慢地在口中彌漫開來,驅盡并替代了原有的酸味和臭餿味,只幾秒鐘整個口腔便充滿了甘香。難怪有人如此形容魚茶:其味酸怪,初嘗者,難入口,不適應。吃魚茶,一次怯之,二次適之,三次癮之。
我對酸味本來就偏愛,對魚茶的酸味自然很快就能接受,特別是就著飯吃時,更是胃口大開。不知不覺地,我比別人多吃了些魚茶,每吃一口,我必細細品其味,好讓味蕾充分享受魚茶特有的香甜。
后來,我查閱了資料,得知魚茶自古就有。北宋詩人梅堯臣的《琴魚》:“大魚人騎上天去,留得小魚來按觴;吾物吾鄉(xiāng)不須念,大官常饌有差別?!睔W陽修在《和梅公議琴魚》中對琴魚更是贊不絕口:“溪鱗佳味自可愛,何必重名備好奇。”詩中提到的琴魚即是魚茶。據說,在安徽涇縣有一山溪沖擊而成的深澗,叫琴溪。這溪澗獨產一種小魚,當?shù)厝巳∶麨榍亵~。用琴魚特制成為茶,既稱“琴魚茶”,也稱“魚茶”。
魚茶的制作較為復雜,先把淡水小活魚收拾干凈,拌上鹽,腌上一二個小時,然后擠干鹽水,摻入涼米飯、酒曲或炒米攪勻,再裝進干凈的壇子里密封起來,如天氣炎熱,放至7天至10天即可啟蓋食用;如天氣寒冷,則放半個月或一個月方可食用。
魚茶亦是典型的黎族苗族美食。據載,在海南當?shù)乩枳?、苗族同胞世代食魚茶。相傳在很久以前,黎族同胞為慶祝豐收備了許多米飯和菜肴,為了不浪費吃剩的東西,他們把吃剩下的米飯和生魚放在壇子里蓋好,幾天后發(fā)現(xiàn)魚味酸可口,后經演變如今吃法而世代相傳。
吃魚茶時味覺的奇妙變化使我想到了一個人生哲理。前不久,聽一位廣州知青述說她的人生經歷,與吃魚茶時的味覺變化過程頗有相似。她當年從廣州上山下鄉(xiāng)參加海南農墾建設,經歷了不少苦難。幾年后返城,她一邊工作一邊發(fā)奮讀書考學,直到年近四十歲才本科畢業(yè),因學習成績優(yōu)異被黨校留校當了講師,后來又經過各種考核,當上了副教授。她說,與知青們相比,那些留在城里沒有經歷過上山下鄉(xiāng)的同齡人,從學校出來后就直接分到城里的工廠、企業(yè),一直就那樣平淡地生活,缺少了知青們在艱苦歲月磨礪培養(yǎng)的吃苦、拼搏精神,因此總體來看,他們在廣州的發(fā)展,普遍不如返城后的知青們。知青們經受磨難、將磨難轉化為創(chuàng)造人生幸福動力的經歷,就如吃魚茶,必須承受得了魚茶入口時的難聞酸、臭,才能品味到后來的滿口香甜。
?
?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