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兩年的宜賓學院職稱評審中,還受到不少教師質疑的是,學校用偷換概念的方法,專門設立了“綠色通道”,使本來在初評時就被刷掉的兩名“海歸”教師,連續(xù)兩年都通過了校級評審。
去年,該校3名有海外學習經(jīng)歷的講師參加了評審,其中兩名分別在俄羅斯、日本的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另一名則在國內讀完碩士,但去年曾赴與宜賓學院有交流合作協(xié)議的美國某學院訪學一年。
當時,3人的業(yè)績評分都不高,其中有兩人分別為4分、7分,另一人為26.67分。在學科組評審時,他們就都被刷掉了。但在不久以后,宜賓學院卻通過一份新出臺的文件,將3人中分數(shù)較高的兩人順利送進了校級評審。
雖然這兩名教師順利通過了校級評審,卻沒有通過省級評審,最終也沒能評上副教授。今年,這兩位教師的名字又赫然出現(xiàn)在通過校級評審的公示名單中,而依據(jù)同樣是去年的那份文件。
這份名為《關于成立國外留學進修人員專業(yè)技術職務學科評議組的通知》的文件,規(guī)定“海歸”人才在校內的兩輪評審中,只對科研業(yè)績進行審核,如滿足基本條件,就可以直接通過,不必參加與其他人的競爭。
網(wǎng)開一面的依據(jù)何在?
宜賓學院的文件稱,其依據(jù)是四川省委出臺的兩份有關海外歸國人才職稱認定的通知。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比對了這兩份省級文件的相關條款后發(fā)現(xiàn),這兩份省級文件不足以支撐宜賓學院的文件。
其中,第一份文件是2007年四川省出臺的《關于建立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來川工作綠色通道的實施意見》,其中規(guī)定,“高層次留學人才”可以直接報省人事廳認定相應的專業(yè)技術職務。
這份文件這樣認定“高層次留學人才”:取得國(境)外博士學位,在國(境)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完成博士后研究,或取得國內博士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且在外研修、講學一年以上的高級訪問學者,能夠直接獲得“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稱號,經(jīng)省人事廳認定后,辦理《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身份證明》。
在海外取得碩士學位的,則在學術科研方面有8項具體的界定指標,滿足這些指標才能破格。這8項指標與2005年3月由國家人事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出臺的《關于在留學人才引進工作中界定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的指導意見》中規(guī)定的8項指標基本相同,例如,在國際學術技術界享有一定聲望,是某一領域的開拓人、奠基人或對某一領域的發(fā)展有重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于副教授、副研究員及以上職務的專家、學者等。
而這兩名教師的履歷和資質,顯然與該標準相差甚遠。雖然其中一名是“海歸”碩士,但不符合8項指標;另一名雖在外訪學一年,但在國內只取得碩士學位。
第二份文件《四川省人事廳關于作好海外留學回國人員職稱認定工作的通知》則出臺于2002年,其中明確規(guī)定,獲得海外碩士學位的,如非首次確定職稱,需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8年以上,才可認定副高級職稱。
事實是,這兩名教師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參加工作,即使參加今年的評審,工作也未滿8年。他們都在2006年10月首次確定職稱,均被聘為講師。
學校的這項政策是有意偏向“海歸”,以吸引人才嗎?
幾名教師都反映,事實并非如此,這種保護“海歸”的措施,只是保護“關系戶”的幌子。因為這兩名教師中,一人為領導的親戚,另一人則是學校某科室的科長,學校只是為了保證他們通過職稱評審,而專門出臺了這項規(guī)定。
中國青年報記者電話聯(lián)系上了兩名教師中業(yè)績評分為7分、被疑為領導親戚的教師,并向她核實相關情況,對方正在外地,當記者說明來意后,她表示不方便說話,稍后再回復。之后,記者再撥打她的電話,卻無人接聽。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