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的課堂里,最常見的課桌擺放形式不是“一排排”,而是“拼桌兒”。讓學生“拼桌分組學習”已經(jīng)是該校常用的教學方式。
“我們希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老師起的是引導作用,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毙iL劉顯洋介紹說,雖然學校建立僅僅4年時間,但學校探索的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已經(jīng)取得了良好效果?!皞鹘y(tǒng)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但我們的老師總是提前告訴學生下次課要講什么,給學生發(fā)‘導讀單’,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先自學、思考,然后通過課堂分組討論,每組6名學生,大家一起探究知識?!?/p>
三年級語文老師劉紅艷拿出自己設計的課前“導讀單”,每堂課的教學重點都涵蓋在“導讀單”的題目中。劉老師說,學生們交上來的課前學習成果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例如在學習法布爾的《蜜蜂》一文時,老師出的一道課前題目是:結合課文內(nèi)容,設計法布爾試驗過程。在這道題下面,有的學生用卡通畫演示試驗,不僅表現(xiàn)了試驗方法,還展示了自己的繪畫才能;有的學生用表格將試驗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得更加清晰、系統(tǒng);還有的學生用示意圖理清思路,把時間和邏輯關系交代得很清楚。
“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做,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比你想像得要聰明得多,很多時候他們甚至會給老師更多的啟發(fā)?!眲⒗蠋熌贸觥痘ㄧ姟愤@篇課文的課前“導讀單”,這篇文章講的是每種花都有自己的開放時間,劉老師讓孩子們結合課文設計出能夠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的圖。有的孩子列的是表格,更多的孩子畫的是時鐘,把各種花的名稱按開放時間不同寫在時鐘對應的位置上。有一名學生畫了兩個鐘,他說,因為時鐘只有一圈,沒法區(qū)分上午8點和晚上8點,畫兩個鐘就能分清了。還有一個樂于動腦的學生,在一個鐘上分出了內(nèi)圈和外圈,分別代表兩個12小時,用不同的顏色區(qū)分,這就更加簡便地解決了區(qū)分上下午的問題。
“讓學生自己動腦思考,他們學起來更有興趣?!眲⒗蠋熃榻B說,在經(jīng)過課前的自主學習后,課上再進行小組討論,很多問題孩子們自己就解決了,老師們幾乎不用多講。小組學習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團隊精神,學生們都給自己的小組起了好聽的名字:七彩陽光、超越夢想、溫故知新、見賢思齊……老師們認為,這樣的“自主學習”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