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村出內史
如果沒有當?shù)卮迕褚I,一個外來者很難在大美村找到曾經(jīng)聲名顯赫的“內史第”。村中老人告訴記者,“內史”是王贊襄成名后,在朝廷供職的封號;“內史第”是欽差巡按廣東監(jiān)察御使羅應鶴為王贊襄舊居立的匾牌。
王贊襄的后人王儒忠告訴記者,據(jù)傳,“內史第”坐東朝西,系木石結構的瓦頂房屋,獨立庭院,依照二進二出“四合院式”格局營造,前為照壁,中為正屋,后為寢屋,為典型的農(nóng)村庭院式結構。正屋為“十柱”屋,廳堂中懸掛“敏博有敏”匾,為大明萬歷神宗皇帝玉音贊;“欽進大魁”匾,為萬歷十年,內閣翰林院公堂合贈。
時光荏苒,曾經(jīng)的王贊襄故居——“內史第”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隱藏在荒地之中,唯有部分牌匾被王氏后人小心保存。這些古老而滄桑的牌匾,顯示出主人不一般的地位。
王贊襄故居雖已了無蹤跡,大美村中卻仍保存著王贊襄遺留下的歷史印記。在村口的新月塘前,一方“內史坊”牌坊昭示著村民對王贊襄的敬重。這方“內史坊”為明萬歷年間奉旨為王贊襄而立,坐東朝西,是一座全石質的古牌坊,具有石雕瓦楞式頂蓋,鯉蛟鴟尾頂飾,坊額正面中間陰刻橫斜正楷大字“內史”,背面中間陰刻橫斜正楷大字“內史”。
“內史坊”后,有一方狀元橋。傳說,王贊襄曾與父親王震在宗祠中祭告啟程,跨過此橋上京趕考,隨后果然高中,考取廷試第一,被欽賜狀元,任內閣中書。此后,村民們?yōu)榧o念王贊襄,將此無名橋命名為狀元橋。纖秀小橋跨越四百多年歷史,成為大美村雋永的鄉(xiāng)愁眷戀。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