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的農(nóng)田里,農(nóng)民在插秧。 記者 張茂 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詩文誦贊海南最美春耕
自古以來,農(nóng)民總是在忙忙碌碌中與節(jié)氣搶時間,古時候許多詩詞也將農(nóng)民的忙碌與悲慘表現(xiàn)出來,但提到春耕卻有些不同,且不說百花齊放春色撩人,單單是耕耘大地孕育著一年的希望,也讓文人墨客筆下對春耕多了幾分好感。
提到與海南有關的文人,不能不說的便是蘇軾,62歲時他渡海來到儋州這個當時的蠻荒之地。此前遭逢厄運,謫居的生活亦免不了苦悶,他自己也寫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蘇軾這時的詩文中少了許多“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意興與“一蓑煙云任憑生”的豁達。
而在春天,遇上春耕,年過花甲的蘇軾尋回往日的豁達與樂觀。一連用七個“春”字寫就了一首詠春之詞——“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p>
這首《減字木蘭花·立春》,上下兩片都從立春的習俗發(fā)端寫無限春風,寫春耕春種。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春幡,即“青幡”,一種旗幟;春勝,一種剪紙,又稱剪勝、彩勝,表示迎春之意。蘇軾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的絢麗春光,也表現(xiàn)了他的豁達樂觀。
許多海南本土的文人雅士,也曾用詩詞關注瓊島的春耕圖景,明代瓊山進士陳繗便是其中之一?!吧酵鉄o山只有天,天光常在未明先。陽春到處增和氣,瘴藹開時起瑞煙。綠樹經(jīng)年遲落葉,花村無雪早耕田。居民樂得東風暖,總把單衣?lián)Q木棉?!边@是陳繗十首《海天春曉》中的一首,以白描的手法記錄了海南早來的春色。
如果說《海天春曉》只是說明海南春耕早,那陳繗的另一首《見農(nóng)婦插田歌作》則是對春耕場景的直接描寫。“尺布包頭學野裝,輕移蓮步水還香。裙如蛺蝶隨風舞,手效蜻蜓點水忙。緊束曉煙青一把,細分春雨綠成行。山歌欲和聲難調,惱殺搖鞭馬上郎。”不僅描寫了農(nóng)婦耕作時的穿著步態(tài)、勞作手法,還描述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山歌唱和的場景。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