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峰書院舊址上發(fā)展起來的文昌羅峰中學。
幾經(jīng)波折辦學至今
遺憾的是,歷經(jīng)歲月磨難,由先輩嘔心瀝血創(chuàng)建起來的書院,于1926年被毀。愛國華僑和先賢志士痛心疾首,許多人為此奔走游說,謀為文化復興計,籌集捐款,不遺余力。
1931年冬,馮官堯、周成梅等先生主持,組建臨時校董會,決定將原校被毀的校舍鋤平,重新建樓房校舍,同時更名為羅峰小學校。新校舍分6期建設,歷時6年,即1937年才全部竣工完成,總共籌集資金約9.6萬元。新校舍落成之前,校董會暫租鎮(zhèn)墟店鋪當作課堂招生開課。
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背后,有著許多感人又有趣的故事。海南日報記者翻閱史料獲悉,熱心重建羅峰小學校的馮官堯,原是南宋渡瓊副將馮文俌的第二十一世孫,生于1869年,文昌抱羅人,自幼喪父,全賴溫厚、賢惠的母親云氏將其兄弟4人撫養(yǎng)訓育成人,他15歲時通經(jīng)史,20歲便出口成章,宣統(tǒng)己酉年(1909年),作為拔貢前往北京,被任命為直隸州州判,但不赴任;民國九年(1920年),主政海南的趙士槐委任他為文昌縣知事,他也推辭了。
不戀仕途的馮官堯?qū)⒁簧度朕k教育和講學。他不但重建文昌縣立羅峰中學,參與創(chuàng)建私立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還在文昌縣立中學、省立瓊崖中學、省立第六師范、瓊山縣立中學等多個學校講學。他對教育一直有自己的抱負和見解,例如,他主張“講學”而不是“講書”,即主張深入淺出、融會貫通,教師不僅講授知識,更要啟發(fā)學生提問,他主張教師不只是傳授技能,還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校內(nèi)外的實踐活動中受到啟發(fā),不斷學習、思考、提升;他還認為,學校的班級制度易造就平庸的人才,他主張因材施教,要注意低能與高才的不同教育手段。
“一代又一代的羅峰人始終辛勤耕耘、播撒真知、傳承文明,在文昌乃至海南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被厥仔J吠聲r,現(xiàn)任校長彭業(yè)偉這樣感慨。
由于時代變遷,羅峰中學又數(shù)次經(jīng)歷更名和重建,日寇侵瓊期間,學校曾經(jīng)一度停辦,校舍房屋也被破壞得十分嚴重。1945年秋,日本投降,因校舍被損壞難以使用,抱羅鄉(xiāng)親父老擔憂失學子弟前途,于是舉鄉(xiāng)上下一致推舉周成梅、謝肖珊等人組成新的校董會,林廷華、韓漢英為名譽董事長,再次動員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當?shù)厝罕娋杩罴Y、重建校園,又恢復了羅峰高等小學,1947年發(fā)展為私立羅峰初級中學,附設小學部,聘請杜晉勛任校長。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