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他的生命
“九一八”事變后,樂嗣炳辭去了復(fù)旦大學(xué)的教授職務(wù),專心研究中國文化。在此期間,出于自己的專業(yè)所愛,他大量收集古籍,不僅如此,他還常去上海的廣東路“淘”古玩。據(jù)親友們回憶,當(dāng)時,樂嗣炳經(jīng)常去上海的四馬路(福州路)淘書,一去就是大半天,回來時黃包車上總是好幾捆書。
海南省古籍保護中心曾采寫過《赴湯蹈火保衛(wèi)國家,拳拳愛心保護古籍》一文,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樂嗣炳保護古籍的事跡。文中提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2月1日,日本浪人縱火燒毀東方圖書館及商務(wù)印書館編譯所,民國時期著名藏書家周越然的書齋“言言齋”也被炸焚,古籍散落,被街頭小販賤賣。潛心研究中國文化的樂嗣炳深深意識到中華古籍和民族文化將要面臨危機,于是,他用自己大部分的收入購買流落街頭的古籍,即使有的古籍善本價格昂貴,他也會慷慨收集,不惜資金。樂嗣炳的長女樂俊音回憶:“他要把散落民間的文物收集挖掘整理出來,獻給國家?!?/p>
上海淪陷后,樂嗣炳全家輾轉(zhuǎn)至其妻子楊景昭的家鄉(xiāng)——三江縣丹洲。離開上海時,家里有不少東西。據(jù)家人回憶,樂嗣炳說什么都可以留下,唯有古籍和文物不能留下。從上海到柳州,再到三江縣,他們一路保護著二三十箱的古籍和文物不被炮彈轟炸。樂嗣炳的次子樂俊魚說:“古籍和文物就是我父親的生命!”
不少人都誤以為樂嗣炳“不愁錢”,所以收藏了如此之多的古籍和文物。事實上,視古籍如生命的他生活十分清貧,據(jù)樂俊魚說,顛沛流離到廣西后,當(dāng)時不少學(xué)者被生活所迫,都將帶過去的古籍和文物賤賣。他家的生活也陷于貧窮,但母親為了支持父親的事業(yè),變賣自己的嫁妝和首飾,支持樂嗣炳購買古籍和文物。在丹洲,為了保護古籍,樂嗣炳的岳父還動用了“棺材本”,把自己的壽木拿出來,讓他做了十幾只可以保存古籍的楠木箱子。全家人的支持是成就樂嗣炳珍貴收藏的重要原因。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