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憲題寫的像贊。
四百載披荊斬棘
“其先世與余同中樂祖,於唐之季業(yè)由福建渡海,派下忠祖,忠祖派下邦寧,遷居官隆圖龍合村,十數(shù)傳至家道祖,移居昌文湖……”昌文湖村一位86歲的村民家中保存著一本清代光緒十四年(1888年)雕版印刷的《黎氏族譜》,是瓊山黎氏一分支的譜牒,昌文湖村幾乎姓黎,為瓊北黎姓的聚落,從某種意義上說,黎氏族譜相當于當時昌文湖的村史。
歷經(jīng)130年的滄桑,黎氏族譜封面已無存,個別泛黃的紙張邊角略有破損,但整本譜書文字、內容完整,字跡清晰可辨。譜內的目錄、列傳、像贊、祠堂圖、村落圖、墓地圖……應有盡有,更令人驚喜的是,在譜牒中發(fā)現(xiàn)清代瓊山舉人王時宇撰寫的《孝弟歌》,還有舉人杜應清和清末民初文化大家王國憲所寫的像贊,尤其是杜舉人手跡還是首次發(fā)現(xiàn),楷字端莊勁健,清雋雅逸,彌足珍貴。
瓊山昌文湖黎氏,開基祖是黎家道,為唐代仕瓊始祖黎中樂的后裔。按譜牒記載,黎中樂在唐末登科進士,原籍福建莆田縣坎頭村,奉旨征番有功,后升為瓊州府瓊管副使(筆者注:宋代才設置瓊管安撫司,瓊州府是明清的建置;副使應指按察副使,為明清省級按察司派出分巡各地的副長官)。
黎中樂傳下四子,其中三子黎忠為庠生,由福建輾轉遷居瓊山,在官隆圖龍合村(今紅旗鎮(zhèn)龍合村)定居繁衍,傳了十幾代至黎家道,成年后的黎家道見昌文湖地風景優(yōu)美,土地宜于耕種,遂在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移居此地,開辟荒地,娶妻立業(yè)。
黎氏在昌文湖村稼穡務農,披荊斬棘,后瓜瓞蔓延,成為瓊山黎氏中人丁最盛的一支,后世稱“昌文湖黎氏”。
不過,黎家道并非昌文湖的開村始祖,其他姓氏在他之前的200年已落籍昌文湖,昌文湖除了黎氏,還有簡氏和馮氏,這兩個姓氏人丁稀少,總共才4戶。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