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一封封僑批在南洋與瓊島之間傳遞,承載了無數(shù)家庭的悲歡離合,就如一根跨越國界的臍帶,那頭是羈旅異鄉(xiāng)、久未歸家的海外赤子,這頭是翹首以盼、望眼欲穿的故土親朋。
在那個通信設(shè)施不發(fā)達的年代,在外拼搏的海南人,無時無刻都在惦記著,那封寄托著情感與相思的僑批是否已到達家人的手中。如今,寫僑批的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把曾經(jīng)的故事帶走了;讀僑批的人,仍能循著時光的軌跡,體會文字里留下的故事,讀懂那份對家人、故鄉(xiāng)和祖國的深情。
趙天秀從新加坡寄給母親邢氏的僑批。李佳飛 翻拍
柴米油鹽 母子情深
“我于九月間接到一函,閱信之后重重淚,悉知其生得男兒,家中大小各得平安,方才安慰……今托瓊熟代帶回牛奶四瓶、餅干一罐、金油二瓶、鷓鴣茶二包、鐵頭刀一把、牛奶粉一瓶……望母親自己調(diào)理好身體,安置孩子去學校讀書?!?/p>
1948年,海南文昌藍田村邢氏收到了一封僑批,是她遠在新加坡的兒子趙天秀寄來的。趙天秀在家書中對當時一同寄回的牛奶、餅干、金油、鷓鴣茶、鐵頭刀、牛奶粉等具體數(shù)量一一報之,并囑咐母親邢氏些許家事,甚至安排好隨信付回的錢數(shù)如何分配。信件內(nèi)容瑣碎而日常,卻是邢氏與兒子趙天秀溝通的唯一方式,寄來的食品和錢票不算多,但也撐起了邢氏一家的日常開銷。
實際上,如此情形不只出現(xiàn)在邢氏家里。百多年來,海南尤其是文昌地區(qū),不少同胞為養(yǎng)家謀生,遠赴南洋打工,漂泊在外,僑批便成了他們與家里唯一的聯(lián)結(jié)。這些瓊籍華僑們遠在他鄉(xiāng),最掛念的就是家人的溫飽、健康、安危乃至終老。因此,他們托人捎回家鄉(xiāng)的僑批里大意都是:“父母兄弟安康否?我生活得很好,附上光銀xx元……”
例如,一封僑批上寫道:“兒遠離父母兄弟,不得隨定省分勞,自知不孝,罪愆重如深淵”;一封僑批飽含心酸:“母親言衣服破碎不堪,兒聞之心甚酸疼萬般,兒子罪過”;一位游子在僑批里對慈母懺悔:“父親仙逝,實痛惜仙游之時,無在側(cè)奉侍,其罪大焉?!?/p>
“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蔽牟绣\山鎮(zhèn)橋坡村村民黃遠勝曾擔任過20多年僑批員,他告訴記者:“那時的僑批沒有信封,信中內(nèi)容公開可見。其中,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fā)憤讀書的,也有國內(nèi)僑眷盼兒早日回歸,或是惦念著海外的親人的。”
同時,有不少僑批開頭都寫著“稟者”“敬稟者”,甚至還有“跪稟”,例如趙天秀寄回的僑批中,第一句話就是“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有學者對此作出解釋:這并非表客氣的套話,而是情感的凝重和心頭的沉重。所謂男兒膝下有黃金,一跪天地,二跪父母,大恩之外是不能輕易屈膝的。跪稟,是指跪著向母親稟告,深表敬崇和向母親“請罪”,因為游子們“未曾在家侍奉母親”,或“兄弟出番,無一回看顧老母”。
(編輯:陳德文)